【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】荔枝网评: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-凯发国际

凯发国际 > 专题 > 文章详情

【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】荔枝网评:让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

2024-07-07 18:59:21 来源:荔枝新闻

特约评论员/刘鑫

曾经,运河千帆竞渡,今天,这里依旧百舸争流。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。作为全线河道最长、文化遗存最丰富、保存状况最好和航运利用率最高的区段,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全省南北8个地级市,滋养了两岸城市和人民,塑造了“吴韵汉风”“水韵书香”的人文特色。运河流淌,文明永续,我们要始终牢记“让古运河重生”谆谆嘱托,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让这条生态河、民生河、交流河更好助推发展、惠及百姓,定能“苏”写“千年运河”更加璀璨的时代华章。

坚持护水为先,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之河。水是大运河的生命之源、发展之基,保护好大运河水体是首要任务和长远之计。近年来,从制定出台多个“第一”“唯一”地方性法规、条例、规划,到组织开展大气、水全天候、立体化、动态性监测;从全面推动“无废运河”建设到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、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等工作,一系列务实举措、有力行动,正推动古今交汇、人水共生的壮美画卷在鱼米之乡徐徐铺展。放眼未来,更好保护大运河遗产历史的真实性、风貌的完整性、功能的延续性和文化的民族性,既是敬畏历史、敬畏文化、敬畏生态的应有态度,也是运河原点省份“走在前、做示范”的使命担当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牢“活态保护、活态传承、活态利用”理念,坚持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一以贯之把绿色理念、现代技术、文化元素贯穿到运河治理全过程、各方面,推动“古运河”焕发“新活力”。

注重文旅融合,建造惠及子孙的民生之河。无水利则经济难兴,无水脉则文脉难赓。奔腾的大运河作为“流动的文化”,既是时间的流淌,也是空间的绵延。回溯过往,人民生活用水靠运河、交通运输靠运河、人文交流靠运河,城市因运河而生、运河因城市而荣;放眼今朝,扬州推出“二分明月忆扬州”瘦西湖沉浸式夜游等夜间文旅产品,淮安实施大运河“百里画廊”战略引领工程、苏州依托运河实施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……大运河由人民创造,也应更好造福人民。新征程上,文旅融合是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,把为民造福意识融入每一个工程、每一个项目、每一段河道、每一处风貌,在寻脉古今过程中讲好运河故事、赓续历史文脉,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、人民生活高品质改善创造更多有利条件。

深化合作互鉴,塑造开放包容的交流之河。最中国的故事,要有最世界的表达。古老运河代表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、多元互鉴的格局胸怀,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、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。作为大运河原点省份,江苏以倡建“运河共同体为契机”,连续17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。论坛从省级层面上升为国家级层面,会员总数从最初13个达到如今的200余个、遍及五大洲,日益成为传播中华文化、展现中国形象、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平台和中外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。江河奔腾不息,时代阔步向前。可以预见,借助高层次的对话平台、高质量的主题活动、高水平的理念碰撞,坚持江河为媒、合作搭桥,以高度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,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运河文化,定能把“千年运河”打造成弘扬中华文明的鲜明标识,为促进运河城市民心相连相通、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更多智慧力量。

运河如画,记录着时光流转,见证着古今辉煌。十载蝶变再出发,让我们继续传承大运河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,进一步细化实化沿线生态文明建设、运河航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、美丽宜居家园建设等重点任务,让这条生态河、民生河、交流河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。(刘鑫)
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