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文艺报》关注“坡子街”文学现象-凯发国际

《文艺报》关注“坡子街”文学现象

2024-09-26 09:15:08 来源:泰州新闻网 作者:王馨凤

《文艺报》“文学苏军”新观察栏目刊登《“坡子街”散文的时代意义》。 王馨凤 供图

9月8日,中国作协主管主办的《文艺报》“文学苏军”新观察栏目刊登了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丁帆的评论文章《“坡子街”散文的时代意义》,再度引发文学界对《泰州晚报》副刊“坡子街”的关注。

“坡子街”是泰州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大众读写平台。2019年9月,《泰州晚报》将文学副刊“望海楼”改名为更接地气、更有烟火味的“坡子街”,以“大众阅读、大众写作、大众推广”为办刊理念,以“非虚构、接地气、抒真情”为选稿用稿标准。创刊5年来,“坡子街”累计为2800多名作者发表5991篇原创文章,微信公众号“坡子街笔会”吸引粉丝超10万人,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,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超过4.3万,成为立足泰州、扎根江苏、走向中国、影响海外的新型大众文化街区。2023年,“坡子街”入选第三届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,受邀参加中宣部主办的全民阅读大会,成为“人民的自我书写”的芳草地、全国报业界的“文化网红”。

《文艺报》高度肯定了“坡子街”散文“人性书写”现象的时代意义,深入剖析“坡子街”散文“火起来”的原因。文章认为,“坡子街”散文之所以得到许多读者的青睐,是因为它折射出的人性元素的审美表达,击中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,这是丘比特之箭上爱的力量的胜利。

文章写道,“坡子街”栏目中的散文,皆为家长里短的日常书写,尤其是书写亲情、友情、爱情题材的文章,文字朴实无华,肖像采用白描居多,叙事方法也没有太多花哨,这种非虚构的自传性家族散文,与上海工人作家胡万春的自传短篇小说《骨肉》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人性的审美力量俘获了读者的心,尤其是时代苦难给人的心灵震撼,成为悲剧审美中的翘楚,人性在历史的交汇点上迸发出的文学火花,照亮了黑暗人世。

“坡子街”呈现给读者的,是一幅幅“小人物”的肖像画描写,与“五四”以来的那些精致的“美文”和“小品文”相比,也许它们与象牙塔里描写的是两个世界的生活场景,然而,正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作品,给读者大众带来了最为真切的阅读感受。

文章列举了《驼背的父亲》《春天,我们不说悲伤》《“因为爱情”》《“留守儿童”和爷爷》《和妻子永别的那一夜》等多篇感人至深的书写父母、兄弟姐妹、夫妻之间儿女情长的亲情纪实散文,称赞这些文章通过细腻的地方性语言描写,让读者体味出其“风景画”“风俗画”和“风情画”的自然流露,散发出“五四”乡土小说的“异域情调”,更为重要的是,在历史大背景下,作者毫不回避时代的鲜活性,就是从历史的钩沉中,强调其“在场性”,这就是非虚构作品不可或缺的复活历史现场的写实手法。

“只有人性的书写才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,它应该是‘历史的’和‘审美的’美学内涵的前提,只有‘人性的’内涵才是统摄一切文学创作的核心元素,因为文学的功能就是唤醒人类真善美的良知。”文章最后高度肯定“坡子街”中洋溢着的这种“文学良知”,认为其已然触摸到了“人性化”的创作肌理,尽管尚处在一种“无意后注意”的写作状态之中,但希望“坡子街”能够将这样的编刊宗旨旗帜鲜明地坚持下去。

编辑:王魁 袁婷

校对:王晶

责编:姜景旸
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