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盐城:披“绿”生“金”,沃野奏响高质量发展“丰收曲”-凯发国际

凯发国际 > 专题 > 文章详情

江苏盐城:披“绿”生“金”,沃野奏响高质量发展“丰收曲”

2024-10-26 16:33:53 来源:盐阜大众报

近日,伴随着一阵收割机轰鸣,位于东台的弶港农场4万亩水稻开镰,这也拉开了全市秋收大幕;

向北100公里,在盐城经开区步凤镇银宝高新农业有限公司智慧农场,5000亩水稻谷壳变黄、籽粒渐硬,在10月25日左右开镰;

向北220公里,位于滨海县的滨淮农场,“稻鳖共生”种养模式下,首茬水稻也将于11月10日收割……

大丰区上海农场丰收场景。

耕耘沃土,方可绘就丰收画卷。

一次次开镰,一场场丰收,背后是江苏盐城扛起稳产保供责任的使命担当,更是盐城擦亮现代农业名片,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的有力见证。

底气——

“大块头”变“优等生”

去年11月,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科技部等8部门联合发文,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,盐城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成功入选,成为省内第三家整市创建单位。

先行先试,盐城底气何来?

盐城位于江苏沿海中部,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域、耕地、湿地资源,是省内唯一基本农田超千万亩的地级市,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、生态最好、体系最全的平原农业区。在对盐城大同铺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综合研究中,专家发现早在2700年前,这里已经形成先进的稻—旱混作农业模式。

如今,盐城更是担起了农业大市、产粮大市“勇挑大梁”的重大责任。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,以全国0.61%的耕地贡献全国1%粮食、1%生猪、2%蔬菜、2%水产品、3%鸡蛋。

射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,工作人员正在把育苗产品打包装箱。

作为全国“粮食版图”上的“优等生”,盐城粮食不光产量大、质量优,名气更响。

“北有五常,南有射阳。”射阳大米以其香醇绵甜、筋道润滑的口感获得了广大消费者青睐。早在2001年,射阳率先成立国内第一家县级大米协会,引导全县稻米种植统一管理经营。从田间到车间,再到舌尖,如今射阳大米已形成育种、种植、仓储、加工、销售、物流、农资服务、科研等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,打造出年销量百万吨、总价值达357.21亿元的“射阳大米”品牌。

智耕沃野,科技兴农,样样离不开人才。

前“it男”周琪回盐城当农民已经4年,现在的他“开飞机”种地越来越熟练。“以前的无人机载重量小、效率低,施肥500亩要3天,现在只需要3个小时。”目前,他和同伴韦业两个人负责银宝集团位于步凤镇的5000亩智慧农场。

盐都新民村依托草莓种植、种苗繁育,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,带动富民增收。

2020年开始,盐城实施农业农村人才培养“百千万”工程,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4.5万人以上。近三年全市引进农业科技人才106名,其中引进博士教授级农业类专家23名,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3个。

近年来,盐城坚持把现代农业作为全市的三张名片之一重点打造,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一“国之大者”,树牢绿色发展理念,发挥好“总量大、面积广、资源多、品类全、基础实、品牌优”的特色,着力建设东部沿海大粮仓、生态食品大超市、乡村休闲大花园,成就现代农业大市丰富内涵。

破题——

率先按下的“红手印”

40多年前,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名庄稼汉按下红手印,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,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;5年前,江苏盐城亭湖区黄尖镇黄尖居委会六组的农民也按下红手印,寻求解决农村一户多地而导致农地零碎化问题,推动农村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。

革新破题,碎地生金。2019年9月,针对土地细碎化问题,亭湖试点开展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。一地创新,全国共享。2023年,盐城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经验被中央一号文件吸收,目前全市“小田变大田”改革面积达165万亩。

小田变大田,再变成高标准农田。近年来,盐城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9万亩,这些农田主要由种粮大户耕作,为高标准实现“良种 良法 良机 良田”现代化生产方式提供根本保障。

东台海升现代农业项目。

金秋时节,大地锦绣,稻穗弯腰,瓜果飘香。

钱山家的五十亩果园里却站立的是一排排幼树。今年春天,在村民们怀疑的目光中,钱山挖掉自家种了几十年的苹果树,重新种上了小树苗,这意味往后三年,他要损失几十万元。钱山是阜宁县羊寨镇单家港村党总支书记,该村依托黄河故道沙土培植优势,一直发展林果产业。

“我扒掉的是老品种,种下的是新技术,只有我带头扒,赚到钱,才能打消大家的疑虑。”钱山新栽的“瑞雪”苹果,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出的优质品种,已经在羊寨镇青苹果乐园试种,挂果并完成套袋。

钱山算过一笔账,老果树树冠庞大,一亩地最多种50棵,每亩纯利润不超过2000元;新果树矮化密植,一亩地可种110棵,三年后,每亩纯利润可达8000元。“新品种使用有机肥,减少农药,轻简化栽培,机械化养护,这些都是农业发展大趋势。”钱山说。

建湖隆平种业创业创新基地。

一花绽放,满园飘香。在村书记的示范带头下,村民们实实在在看到新品种的优势,单家港村才能循序渐进,找到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致富之路。

经过多年培育,因地制宜发展东台西瓜、响水西兰花、大丰大蒜、射阳西葫芦、亭湖羊角椒等特色优势产品,实行差异化发展,以县域为范围,形成“1 n”产品结构,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蔬菜瓜果供给基地。

盐城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多点开花的背后,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,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,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。

探路——

农田披“绿”农业生“金”

前段时间,滨海的一则视频在网络流传。视频里,一只活泼的甲鱼一会儿在稻田里钻来钻去,一会儿游到隔壁的池塘伸出长长的脖子,一会儿还和“室友”打架。意趣盎然的画面引得网友围观,纷纷赞叹生态农业的巧妙之处。

粮食丰收。

“这是我们今年尝试的‘一水共用 稻鳖共生’模式,传统的‘稻鳖共生’是在稻田里养甲鱼,一亩地最多承载几十只,我们是用沟渠将养殖池塘和稻田连接,这既能平衡两边水位,实现水的循环流动,又能给甲鱼来回活动提供通道。首次试验的30亩水稻,我们投放了9000多只甲鱼,目前甲鱼存活率超过95%,平均3个月增长3两多。”滨淮农场宣传部主任吉祥介绍。

在这种模式下,稻田在生产粮食的同时,还发挥着湿地功能,为甲鱼生长提供了充足活动空间,稻田中的虫子也是甲鱼的天然饵料,而甲鱼粪便能为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。

眼下,水稻即将收割,甲鱼也准备冬眠,但试验不能停。“水稻收割后,我们打算尝试栽种其他水生作物。”吉祥对生态农业、绿色农业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。

滨淮农场的生动实践,为盐城农业绿色发展探索了可看、可学的现实路径。

阜宁大鹤生态循环农业自主研发智慧农业平台,大力推广线上销售。

与绿色同行,才能与自然共赢。近年来,盐城积极构建以绿色环境为前提、绿色生产为基础、绿色产品为标志、绿色生活为追求的“四位一体”绿色农业体系,着力探索实践农业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,取得显著成效。

——做实“减”,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。实施化肥、农药减量增效行动, 2023年全市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3.1%,提前两年完成省下达削减3%的目标任务;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削减1.5%以上。

——做严“治”,持续攻关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。在全国率先出台地市级养殖污染防治条例,建立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机制,加快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,2023年全市完成池塘改造16.16万亩,累计完成池塘改造40.87万亩。

——做好“用”,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。在全省首家出台地市级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条例》,总体形成了秸秆“五化”利用格局,2023年全市稻麦规模种植点离田面积205.13万亩,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.61%。

农田披“绿”,农业生“金”。铺就发展底色,绘就富民本色:2023年,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4.4亿元,全省第一,是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的城市;全市2170个村(居)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7.39亿元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44元。

蔡冰清


网站地图